×
农业现代化研究

“古今中西”视角下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

一、近现代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方向

纵观近现代发展一百八十年来的历史,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程是由军事、工业、政治及文化四个方面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加深的。毫无疑问,社会文化层面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体系的最后一环,亦是最难以达成与实现的关键一环。基于小农经济形态,中国古代文化大体上是处在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中的;中国自古以来便拥有广袤的土地,被农耕文明所滋养,一直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相较于海洋文明来说生存压力较小,注重的基本是人与社会及其秩序的建构、推崇的大多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其他的某种连结与关系,因而中国的农耕文明所发展出来的文化常常被称作为以经验及感知为主的体系,而由海洋文明所衍生而成的西方的文化则往往呈现出具有求真且渴望确定性的知识的特点。中西文化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天然地拥有巨大的地域性及差异性;因而,当西方文明通过外在的武力手段于一朝之间强势“击入”中国大地之时,新的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关系处理方式便被人为地改变了,中西文化不断地冲突、融合,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新文化观在无奈之中被打乱、重新构建。

近代中国曾就中西文化问题、古今文化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交锋,问题焦点主要聚焦于三点,即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用怎样的态度看待外来西方文化以及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新文化;对于这三个问题的不同态度及处理方式将近代以来的各学派、观点划分成了三大类,一是主张文化全盘西化,二是呼吁复古、坚持文化上的“中国本位”,三是走中间道路、实现中西古今文化的融会贯通;它们的处理方式、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范式仍需在纵观流派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探索。

二、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旨归

宏观来看文化建设在文明的发轫与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不可否认,文化自然而然形成的,仅作为消极的被动反应物而存在;另一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除却由特定自然与社会环境所孕育的天然的那部分外,文化还存在着能够且需要被建设的部分,这一部分往往对客观现实中的物质社会具有着极其重要的牵引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文明进化的链条与拉力;在当今中国社会,这一部分文化的向上拉力作用则集中体现为文化“现代化”建设。

首先,文化现代化承载着增强国家和民族向心力的重要责任。文化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是作为生存环境而存在着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与群体的。国家作为共同的政体而存在,亦作为一种政治机器而客观运行着,仅代表其自身各部分机械的、拼接的总体之和。而文化作为一种主客观上的存在物,是整体的、更是大于部分之和的,它的存在并不能被分割,一旦存在且生长于个人或群体之间则是完整的、是不被三维空间或时间概念所左右的;相对于国家这一政体来说,文化对于个体与群体的归属感及向心力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一直有文化共同体传统的中国来说、甚至是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基于这种意义,当代中国适应经济与政治现代化需求的社会主义文化仍需要肩负起其增强国家和民族向心力的责任,这便突显了建设独特的现代化文化的紧迫性。

其次,文化现代化在当代中国发挥着凝聚社会共识关键作用。文化是生活的反映,亦牵引着生命的发展动向。西方在构建文化架构时,对于政治文化与伦理道德文化之间的界限是有着明确而清晰的区分的,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西方国家政治文化中的善往往会攻击、损害到伦理道德文化层次上的善。区别于西方的文化构建模式,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家国同构的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仁政是基于“人性本善”的道德伦理文化的。基于这种意义,在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问题不单单涉及到构建政治文化、抑或是构建伦理道德文化的某一项或是某一方面,而是由文化层面向内外辐射,进而涉及到整个国家和社会共识的问题,更是有益于凝聚起有别于其他文明的整体文化,对国家政治、乃至日常生活都具有全局性与整体性的影响作用;因而,建设适应于当代中国现实的现代化文化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国家及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意义。

再次,文化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实现国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是决定性的力量,国民性是衡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改造国民性”、“提升国民素质”等人的现代化是自近代以来便被频繁提及的话题。第一,国民性是一定社会关系之下的产物,改造国民性,则需创新文化、推进文化的现代化建设;第二,国民性的培养需借助于社会整体风气的现代化滋润,而社会风气的现代化必然也不可能不借助于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基于这种意义,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以适应整体社会关系、重塑社会风气,进而实现国民现代化的路径对于当代中国整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来说是十分必要且关键的。

上一篇:经济管理现代化及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