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现代化研究

论当代水墨画艺术从程式到图式的转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墨与中国传统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水墨是其精神世界的升华,理想情怀的抒发,也是时光流年的寄寓。水与墨不仅意味着一种物质材料或技法语言,更代表着深刻的精神积淀和文化内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时代信息传递、交流方式的媒介都发生了深刻的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审美理念迥乎往昔。面对一日千载的时代节奏,传统水墨画在时代图式和文艺思潮的裹挟下自发地寻找创新之路,或沿着传统水墨自身的路径继续变异,或融入写实主义思潮之中谋求发展,或追随西方现当代艺术进行变革。由此,水墨画在固守和突围的进退纠结中走向当代。

一、意象程式——传统水墨画艺术的文化基质

传统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其“笔墨精神”体现“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观和审美观,被视为精神品格的外在表现,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和人文气质。传统水墨画尚意重象,造型、行笔运墨注重意象韵味,遵循传统绘画的语言法则和程式规范;追求画面清华澹泊的艺术效果和“画品即人品”的艺术理想。

传统水墨画“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作为传统水墨画技法语言的主干,不仅是笔和墨的绘画工具合称,还具有两个层面的指向:一是在技术层面强调意象造型和笔墨融合的审美范式,二是在审美层面追求“气韵生动”的笔墨文化。笔与墨作为中国绘画工具材料,源于上古石器时代彩陶纹饰艺术,秦汉时期,笔墨在绘画工具上的主体位置已经明确。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要义在于“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也就是“六法”。“六法”论为古代品评绘画作品提供了一个基本完备的理论架构,并作为重要标准和美学原则,引领之后中国数千年绘画发展的方向。其后“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绘画理论也大都在此基础之上添枝加叶,不断地被实践、充实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审美相对稳定性、最具涵括性的原则。隋唐时期随着笔墨作为形式语言的日益成熟, 逐步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宋元以降一改勾勒填彩的技法,倡导“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以“写”的观念来表达意象,使得笔墨从“象形”中剥离出来,实现笔墨自身的解放,是笔墨审美的觉醒,人文艺术精神的昭示。至于明清,无论是艺术实践还是书画理论,都强调“笔墨至上”,“笔墨”粹化成意象的程式化语言符号,作为传统绘画的艺术标准和习得途径已经达到空前的灿烂完备,是传统水墨画的艺术内核,是形成传统水墨艺术独特文化基质。这种丰厚的土壤既为水墨画艺术提供取之不尽的养分,同时也构筑一道难以逾越的文化屏障和表达藩篱,使得传统水墨画艺术面对当代艺术情境遇到现实挑战。

二、理象图式——当代水墨画艺术的表达转向

当代水墨画在延续传统语言符号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根基之上,对现时代社会问题和人文精神直接观照,传统与现代艺术的交流融汇引发新思潮,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延伸到对水墨未知领域和无数可能的探索,从观念到风格都突破了固化的笔墨程式和情绪抒发的藩篱,带动了当代水墨的思想观念、题材内容、笔墨语言和媒介材料的理性化延续、转向和拓展。

(一)心境意象融于理性图式

当代水墨画在使用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上较传统水墨画有很大突破拓展,虽然主要还是用水、墨和颜料等材料在宣纸上渲染晕化,依靠线条的勾勒来展现表现形象的特质和美感。但是,这种由水墨浓淡渲染的水晕墨色变化,已经不同于传统水墨的对象化意象表达,而是抽象出来作为水墨语言本身的结构表现,支撑水墨画视觉审美的内涵,拥有现代艺术语言结构体系的审美价值。

当代水墨画由传统绘画彰显内容转向对形式的塑造。传统的水墨画注重意境的表现,创作者一般是将自身的感悟蕴藉到水墨画创作之中。虽然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内涵,但对于当代审美而言,很难让受众产生艺术的共鸣而逐渐式微。当代水墨画更加注重形式的塑造,讲究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内容表达更为直抒胸臆。不同于传统水墨画对客观事物的“意”象表达,当代水墨画注重参照性的画法,作者在画作中所抒发的是艺术的形式美,而不是个人的“意”,这样更加能够简洁明朗的表述画作的内容,也使画风更加清新脱俗,容易被世人所接受。

传统水墨画注重境界营造和气韵表达,突出笔墨程式的表现,往往承载着观念化的审美隐喻,而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当代水墨画侧重对现实事物的写照,真诚感知生活,更加突出个体情绪的抒发,专注于探索材料、技法、语言直接独立承载情感的外化力,传达现代的理性图式视觉美感,这种对形式语言的塑造和水墨范式的彰显尤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上一篇:戏曲现代化中的传统在场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