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年老家年

年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一岁一会,它是团圆和欢聚的象征,是幸福与美满的暗示。“过年”这一主题一向为中国作家所喜爱。绘本《回老家过年》(孙卫卫文、张娣图,明天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采取双线叙事的模式,展现了一个现代化的“年”和一个传统“年”的碰撞,从而激起思考的火花。

故事中一条线索是现在时态,以一个小男孩“我”为视角展开,描摹乡村的现状;另一条线索则是过去时态,以小男孩的爸爸、叔叔、爷爷以及姑姑等为视角展开,讲述农村的旧貌。两条叙事线索并行,旧与新的对比,穷与富的对比,昔与今的对比,刚好呈现出了乡村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山乡巨变,从“绿皮火车”变成了“高铁”,从“光秃秃的小山”变成了“树木”和“楼房”,从“用小土块在地上写字”变成了“一张又一张春联”,也从“小火炉边听收音机守岁”到“电暖气旁看电视守岁”。优秀的图画书永远是好的文字与好的绘图交相辉映的结果。张娣笔下的图很好地融合了孙卫卫的文字,在现实层面的“今日”故事中,绘者采用了鲜艳的水彩画,而在回忆层面的“往日”故事中,则采取了类似于黑白木版画的方式来呈现。

与众多“年味”绘本所营造的温馨团聚以及喜庆氛围不一样的是,孙卫卫的文字中,还流露出对于往昔岁月流逝和田园生活褪色的淡淡感伤。虽然乡村越来越新、越来越好,但“爷爷家的老房子成了很多人照相的背景”,人们说这样的房子再难找到了,隐隐传递出了对于过去的怀恋。爸爸与村子里的孩子彼此的不相识,不正是那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无奈吗?还有爷爷收听过的收音机,奶奶用过的纺车,虽然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助兴节目中的道具,但是爷爷奶奶踏实勤劳、质朴善良的性格还是透过悠久的时间,再次映射在那沓退回爸爸背包的压岁钱上,映射在爷爷心疼纸墨的唠叨声中。这些意象无不表达了作者对于旧时岁月的珍重与感怀。因为在那些往日时光中,曾有过我们最艰辛的奋斗、最深刻的企盼、最动人的收获以及最珍贵的光辉。正是有着那么多的苦难与险恶,才换来今日的欢笑与烟花。在作者的心目中,过去的生活不是单纯贫瘠荒芜的,还有过很多的小幸福和小团圆,在从前慢慢的日色中,有着“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满足,也有着“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浪漫。所以在那幅众人围着小火炉的守岁画面中,通红温暖的火光映照了每一个人的脸庞,这样温柔的暖色调,怎不是一种幸福呢?

在故事结尾,作者说:“明年,我还要再回我的老家过年。” 这个结尾看似用了一个明朗的方式来化解所有的缅怀与不舍,实则包含着作者的无限深情。作者从标题到结尾,都用了“回”字,这是一个反向的姿态,他没有邀请爷爷奶奶来城中过年,而是选择了自己“回去”。这说明了作者对于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乃至传统文化的向往。“忙年”的习俗还在,人们“做花肉”“蒸花馍”“写春联”“放爆竹”,爷爷奶奶的炕上,那个五斗柜也还在。我们由此得以看到一个旧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一点后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者坦言说:“今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他们早已没有了我们那时对过年的渴望。”所以回老家过年并不只是为了感受乡村的变迁,更是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他希望以此点燃读者热爱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火苗。所以,故事开篇“回爸爸的老家”能够变成最后的“我的老家”,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作者想建立当下少年儿童“对家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实质上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中国历史的认同。

孙卫卫一方面致力于展现一个飞速向前发展的中国乡村,而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的失落表现出了隐隐的担忧。作品正是在这种欣喜又失落的矛盾心情中传递出了当下中国年轻一代作者的真实心境。《回老家过年》揭露了当下中国“年味”绘本发展到新阶段的特征,绘本作者们开始思考发展与传统之间的平衡,由此带来的多元思考为中国原创绘本注入了新的动力。

上一篇: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淬炼以年前张庚先生为考察对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