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
作者简介:闫国疆,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新疆 乌鲁木齐
内容提要:现代社会的转型带来不少人的身份迷惑和认同危机。社会记忆是人们将自己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以一定的方式予以处理并加以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过程的总称,其本质是人类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的凝结、积淀和破译、复活的双向活动。人类实践是社会记忆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群体身份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政治构建过程与结果。民族作为一种群体身份,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意味着一种社会地位与资格、一种存在与发展的权力和利益保证。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统一的动态发展社会,过度强调单一群体身份认同必然带来认同危机。
关 键 词:记忆/身份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标题注释:中央新疆办新疆智库委托课题“南疆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历史虚无主义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17YJC)。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留下了无数辉煌而自豪的记忆。在辉煌与自豪的同时,我们同样有着刻骨铭心的痛与恨。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历尽艰辛、不屈斗争,最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首历史,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既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恨与爱,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永难抹去的痕迹和深入骨髓的记忆,不仅日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形成了愈加强大的国家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构了牢固根基。这段历史的社会记忆为何能有如此之功效?本文略述己见,以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社会记忆:人类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内在机制
(一)社会记忆的内涵
所谓记忆实际就是一个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予以编码、加工、存储和提取、再现与应用的过程。社会记忆则是人们将自己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以一定的方式予以处理并加以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过程的总称,其本质“是人类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的凝结、积淀和破译、复活的双向活动”。①这是由人类社会自身所蕴含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人有序结合而成的一种关系性的和实体性的存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具体生活实践活动(过程及结果),必然都会或多或少地对这一关系性、实体性的存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也总是在不断地记忆并消化历史或当下社会和他人关于周遭世界及人自身的认识,并将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关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加以记忆并保持下去,人类历史也因此得以形成和延续。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实际不过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人类记忆的发展史。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无数个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的关乎世界与自我的记忆,必然会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这些记忆还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传播,促使共同生活于一定范围内的群体内部形成一种普遍共识,成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共同体的记忆。这种共同体的记忆一旦形成,就会发挥其信息调节和规范功能,使这一群体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能力的结构共同体。日常生活当中,人的实践活动就会分别从物质技术、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社会记忆中,破译、再现和加工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或实践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和发掘这种能力,而且会由此形成新的记忆,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个间断与连续、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一过程既非简单机械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也非既定程序下的复杂信息加工和运演,而是一种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发挥的社会性建构过程。与已能进行云计算等超级复杂信息处理的电脑相比,人的主体性实践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记忆的始终。这是人之社会记忆与电脑信息处理之间的本质差别。
上一篇:农业现代化里程碑:碧桂园打造全球首个万亩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