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专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
每经记者:张蕊 每经编辑:陈旭
“十三五”收官在即,我们即将迎来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十四五”时期我国在“三农”领域的规划又该有哪些侧重点?
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知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进行了专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出身于农村的经济学家,马晓河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特别是农业农村改革的推动者之一。在专访中,他细数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发展中可圈可点的成就,并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要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重点还是在农业农村。
在马晓河看来,“十四五”时期应该侧重做好一个“加大”,两个“加快”--一是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三是加快农村体制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公共福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
“十三五”农村发展成就斐然
NBD:据您观察研究,应该如何评价“十三五”时期我国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发展取得的成效?
马晓河:从宏观上说,“十三五”时期应该说是对“三农”发展政策强度最高、力度最大的时期。无论是对农村投资还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力度都比较大。
从结果来看,在城市化方面,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56.2%提高到2019年的60.6%,农村人口出现净减少,由60346万人下降到55162万人,净减少5184万人。
再看农村就业结构,2015年到2019年,农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的比重从28.3%下降到25.1%。在劳动力结构转换中,农业劳动力绝对量在减少,从2015年的21919万下降到2019年的19445万,减少了2474万人。
城镇化的加快和就业结构的转换,都使得农村人均耕地规模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农业灌溉面积从2015年的6587万公顷增加到2019年的6760万公顷,也就是说,到2019年,我国拥有农业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这有利于我们建设高标准农田。
另外,粮食产量从2015年的6.606亿吨上升到2019年的6.638亿吨;水产品产量从6211万吨上升到6480万吨,农产品产量供给比较充足,市场比较丰裕。
再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也比较快。比如农村的乡村游、文化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各地发展比较迅速。
基础设施方面,这5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快,比如水、电、气、路,特别是农村环境治理在全国进展比较快。
此外,农村的基本养老、大病医疗水平也得到普遍提高。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
最终从农民收入看,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具体来看,农民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1421.7元上升到2019年的16020.7元,人均收入上升了17.8%。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民消费水平提高了,过去5年按照可比价格提高了61.2%。
二是农村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比如汽车,每百户农民的汽车拥有量从13.3辆增加24.7辆,5年增加了11.4辆;再比如计算机,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从25.7台增加到27.5台;移动电话,从每百户226.1部增加到261.2部,增加也比较快。
图片来源:新华社
需求结构变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NBD: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您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发展面临哪些新形势?相应地,“三农”领域的规划应该有哪些关键词?
上一篇: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山东省农科院乡村振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