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四链”赋能农业现代化
来源:贵州日报
■ 陈鹏宇 张再杰
铜仁市属于典型的山地农业地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的发展定位,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业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利益链相联,流通链相通,农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丰富延伸农业产业链
精准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坚持禀赋优先原则,结合实际确定了生态茶、生态家禽、生态猪、食用菌、蜜蜂、薯类等13个特色优势产业。以31.57万亩坝区为抓手,围绕土地流转(入股)率、有效灌溉率等关键指标,全面清理调优种植结构,把良土用到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上来,打造一批地标产品、地标产业、地标企业,推进坝区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坝区平均亩产值达9574元,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
不断强化农业加工能力。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牢固树立以产值为导向的市场型发展模式,出台相关文件,有力拉伸农业产业链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按照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培育了一批区域化产业带、产业群,创建了266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以蔬菜、精品水果、茶叶、食用菌等农产品的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动农产品初加工水平整体提升。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5家,产值131.08亿元。
深化“农业 ”融合发展。坚持关联效应原则,全面开发农业非生产性功能,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打造农业生产、山水生态、群众生活融为一体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习俗,催生乡村生态、旅游、康养、体验农业等新兴业态。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经营主体599个,2020年休闲农业接待494.6万人次,营业收入10.13亿。
共建共享稳固利益链
建立紧密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将企业与农民从简单的产品购销、劳务关系、土地流转,转变为紧密的合作共赢关系,有效地搭建起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之间的合作分工。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同比增长8.2%。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通过资产租赁、农业开发、生产服务、乡村旅游等途径壮大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成功探索出印江“龙头企业 区域中心企业(合作社) 微企”等发展模式。目前,全市2737个村(社区)均有集体经济积累,其中有5万元至100万元积累的村2328个,100万元至200万元积累的村200个,200万元以上积累的村38个。
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科技创新提升价值链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链联结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开展了红薯、抹茶等农产品深加工合作,做响“中国抹茶之都”品牌。成立澳和牧业有限公司,打造10万头全产业链高端肉牛产业基地。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强化科技资源向一线导入。
强化标准体系引领。加快建立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及技术规范,针对抹茶等优势主导产业,制订行业标准,加快抢占产业“话语权”,全市认证绿色食品23个,有机农产品10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建立了食用菌、油茶等8个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获批立项制定梵净山古茶树等市级地方标准19项。通过梵净抹茶标准体系的制定,推进抹茶系列纵深突破,实现抹茶产量1306吨,产值3.6亿元。全市生态茶产业发展带动农户14.75万户、带动农民人数50.6万人,人均增收2747元。
实施品牌强农工程。结合铜仁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牌战略实施机制,构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农业品牌体系,提升产业素质和品牌溢价能力。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以公用品牌“梵净山珍.健康养生”为抓手,创建地域特色鲜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业品牌化水平显著提高,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消费者信任度、溢价能力明显提升,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和效益提升作用明显增强。
上一篇:海南将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